第一章 穿成乞丐被人救(1/2)

夜幕降临,北方深山像是被笼罩上一层晦暗迷蒙的黑雾。这处正是是嵩成县,若说嵩成县也算是大楚王朝临近边疆地区的富庶小城。嵩成县黑土地肥沃,平原众多,连山峦也都广袤平坦,加上水泽充沛,这里的大米小米等粮食产量非常高,特产的果蔬品质更是比得上南方产地,加上这里是苍州和济北两个通商大城的交汇点,商业活动频繁,因而百姓生活非常安逸富足。

嵩成县占地颇大,然而县城人口却中规中矩。人口主力的构成多是来源于周围的几个村庄。这些村庄大都分布在深山中,有挨着的,也有距离很远独个儿的。若说嵩成县的县城人口生活富庶,那么这些村庄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楚朝实行土地人均制度,不同等级的人划分有着严格的律条,除却自己分得的三寸地儿,每年还要上缴官中地租,若是买下,自然也就不用了。按理说村庄人少分得地更多,也大都是山地,价格也低。可耕种就十分不方便了,水源虽说有,却是条距离村庄较远的几条河,每日挑水用水也甚是疲惫,何况山地土壤不是完全的肥沃的黑土,因而收成也就一般。支付完地租子等各种税银子,剩下的生活也就格外紧凑,若是能干点手艺能好过许多,因而不少村庄人都干些小买卖,倒腾些山货。生活好些归好些,可富庶就称不上了,能吃饱穿暖也就是极限了。再者,手艺哪是那么好寻么的?令这些山村人还有不方便的是交通,由于地形较南方地区平坦,其实出山并不十分困难,就是距离太远,且别说去县城上,就是到临近的村子也需要做驴车牛车赶上半天。且牛马车稀缺,租用价格昂贵,驴子不听话。

若说这些困难其实也不难,只要身体康健,加上有足够的劳动力何愁不能解决?

问题就出现在身体康健上面了。

楚朝这个国家对看病大夫管理非常严格。大夫按照规定必须参加医理针灸药学等复杂的科考,根据考试结果入籍。籍贯是医户后,身价也就格外不同了。医户是享受楚朝朝廷的资金土地补助的。而医户也分为三等,甲等医户可在全国各地开馆医病不论城乡村庄;乙等医户只能在县城乡镇村庄看病;丙等则只能在村庄为村民看病。不同等级的补贴也都不一样。

在楚朝,教书夫子、医者、朝廷官员是最受人尊敬的。因而医户的考试非常困难,大多数人考上丙等都是继续留在甲等或是乙等医者药铺中继续进修,不去村庄中行医。只有一些生活艰难,亦或者心肠好的乙等丙等医者,偶有走诊。所谓走诊,就是一个月或是两月去一次村庄,给大家看病。

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村庄中,有医户的村庄不出四个,因而医户都是互相用的,走诊老大夫也就很是频繁劳累。

李家庄就是拥有医户的少数村庄之一,也是十几个村庄中人口最多的,大约在一千七百多人左右。

庄子依山傍水,景色十分秀丽。

这些天,庄子上唯一的医户李志仁却高兴不起来。

李志仁已经二十七岁了,早逝父亲就是庄子上的丙等医户,一直期望他能考取甲等医户完成自己此生未达成的目标。然而,老子医术不行,作为徒弟兼儿子的李志仁连乙等医户都考不上也是很正常的。医术也不好,只能治疗些内科小病儿皮外伤。忙着学医,加上李志仁面皮上的狰狞疤痕,耽误了终身大事。始终没成个家,因为楚朝鼓励人口生育的制度,他这样不成婚的小子还罚了不少钱。

他的积蓄都没了,来找他看病的庄子人付钱也都有限,他实在嫌苦累不愿意走诊。正想着去县城上善药铺给人家做工,也比在这里过苦日子强。

那药铺的账房是李志仁的远方亲戚,关系虽不亲近,但为人热心实在。一听李仁志的苦楚,当即和坐堂大夫说明,坐堂大夫又去和东家说了,就同意李仁志来铺子里做伙计,还想把家里一直嫁不出去的丑哥儿,配给他做哥郎,收他作上门哥婿。

虽然有犹豫着上门哥婿不好听,但李仁志一想自己都快三十的老小子了,若是还不成婚这辈子也就孤独一生了。且那老头儿很开明,讲明生的孩子第二个随他老李家姓,给李仁志留个后。李仁志一听也就不再犹豫,当即答应几日后到城里做工。

本来四天前就是约定好的日子,李仁志还花了二十个铜板雇了庄子上的驴车。却没成想在出庄子的时候,碰上了一个昏死在地上的小乞丐。

医者仁心,李仁志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看到这样的状况,值得把小乞丐救回家中。

如此一来,没去成县城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