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2)

事缓则圆,当初要是在丧事办完以后自己就凭着一气闹起来,只有吃亏的份儿。

黄家大舅黄海是县衙房里的吏员,一个连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的小吏,在县城这块地界上却是很说得上话的。

黄家是舅舅,能护着妹妹外甥但不能说直接给谢家主,人家谢家在鹿角镇鹿鸣乡也是大一个家族,闹开了对谁都不好。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了,谢九

有这么三个舅舅在,等到丧事办完,两家坐在一起商量谢德昌留来的这些家业怎么办时,两家就都克制着。

这三年,对于谢九九来说是守孝也是一个缓冲,没了爹的一个家该怎么维持去,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带过的。

家里找关系给他寻摸的差事一个都,从小学了些拳脚功夫,就乐意跟一群狐朋狗友在街面上混着。

还是谢九九带着家里的老仆吴叔,工双喜和家里的厨娘陈妈妈,赶了半天的路到了人家家里,把老大夫给请了来。

县丞和主簿也是一个理,上面的人朝看,这不过是□□品芝麻小官,老百姓往上看,那就是等闲不敢多看一的大老爷。

最后商量来的结果,是孩还小,黄娟跟谢德昌一向不错,不着急往前走那一步,先把守孝这三年踏踏实实守完了再说以后的事。

姑爷走了,把妹妹和外甥们撇,这事不好却不能不。还是谢九九把泪一抹,主动找上舅舅求他帮自己主事,这才算名正言顺。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那会上就要过年了,县城里医术最好的大夫都回老家村里过年去了。

黄二舅黄江是个老实儿,胜在活办事一向扎实靠谱。谢德昌一走,里里外外的事他拿不了主意,但都是他在盯着办。

因着守孝不宜抛面,饭庄肯定得从外面另找一个掌柜,平时再由谢德昌的两个堂弟和一个幺叔着,等这孤儿寡母的把三年的孝期守完了,再谈以后的事。

黄家在前面,谢家憋了一肚的闲话,还不好说什么。又顾忌着黄大舅在衙门里的关系,再是心里想要什么当时也没好意思说来。

谢德昌这一走,留一家妇孺孩,一向泼辣厉害的黄氏顿时就慌了。还是谢九九让老吴找人去把自家三个舅舅找了来,才稳住局面。

老大夫人好,当时就跟着赶回来了。但人这辈什么寿数都是命,谢德昌躺在床上吊了大半个月,过完正月十五的第二天还是咽了气。

九再回想谢德昌这辈见谁都带三分笑,在饭庄里支应的时候从来不发火是因为什么。

谢姑妈这么一走,谢家就没了嫡亲的亲戚。好在谢德昌跟谢九九的娘之后又生了一儿一女,老二谢文济老三谢芝娘,看着也是亲亲老大一家人。

还有个小舅舅黄河比黄娟小八岁,是家里的老来,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从小就有些被惯坏了。

黄大舅是个明人,偏生又了一张憨厚的脸,这样一个人就是心里算盘珠扒拉得震天响,人家面上也看不来分毫。

少了一个人,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重新习惯。谢德昌是家里的,没了这谢九九就得学会自己扛。

反而是黄大舅这样房里的吏员,跟城里的富村上的村、里正往来更多。

只可惜谢德昌的运不如谢九九的好,三年前过年前被几个朋友约去吃饭喝酒,回来的路上不知了风还是怎么,第二天就嘴歪斜,中风了。

谢家的亲戚都在底镇上村上,收到人走了的消息赶过来就迟了一步。

房掌一县土地籍税收,这可都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县太爷是父母官,小老百姓等闲见不着。

个主簿的缺,带着谢姑妈去临省偏僻的一个县里赴任去了。

当时才十四岁的谢九九满肚的气,想要掀了桌放话说她谁也不靠,自己能把这个家撑起来。

可扭看看从小就病病歪歪,因为爹去世又大病了一场,这会儿裹着兔撑着坐在自己边十岁的弟弟,和虚岁才五岁的墩墩似的妹妹,再憋得难受的气也给咽回去了。

云客来的掌柜是黄大舅托人给找的,平时能手饭庄经营的是谢家的人,反倒是黄娟带着三个孩坐在一旁说不上话,活像是砧板上的,只能由着谢家族里的掂量来掂量去的摆布。

谢家那么大一个家族的人隔得又不远,自己要是不能带着娘和弟弟妹妹连搬走,就少不了跟族里打。既然断不了,就不能在自己没本事的时候,把路给走绝了。

平时靠中人赚些手的钱,养家要靠爹娘补贴,小祸不断大祸不闯,唯一的好就是分得清里外,最是个护短的人。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