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2/3)

彼时尤老安人亦在,听了冯氏的介绍,少不得主替孙女儿相看一回。大家彼此约定了,假吃酒的相看了一回,彼此甚觉满意。

只可惜福无双至,天意不遂人意。就在两家商议着请媒人登门提亲的档儿,中再次传噩耗——太皇太后殁了。

那厢冯氏际时,也不忘留心打探门第相仿人家儿的俊杰少年。今儿问王家的,明儿问李家的,渐渐的京中相熟人家儿都知陈家姑嫂替尤府大姑娘相看人家儿的消息了。更知尤家大姑娘人家儿还未相看妥当,陈氏替大姑娘张罗的嫁妆已经准备大半了。不但将公中拨给的三千两都去,一并连其生母的嫁妆也都半儿不漏的与了大姑娘。除此之外,陈氏为继母,自己还补贴了五百两银的压妆钱。

冯氏在旁,亦周全提醒:“老太太这话很是。等过了年,你便替她张罗相看起来罢。便是相看准了,待过了问名儿请期大定小定,又得一年的工夫。到时候大姑娘也十七八岁了。”

太皇太后壮年丧夫,中年丧,历经白发人送黑发人之锥心痛楚,大受打击。却又不得不忍悲痛辅佐亲孙——便是当今继位,又效仿历代幼主登基之事迹,从朝中挑选六名忠心耿耿、能力众之老臣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幼主治理天。史称“阁”。

除此之外,仍旧敕谕天:凡王公诰命等,皆朝随班爵守制。凡有爵之家,一年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

一时间,陈家姑娘的闺名清誉在京中愈发的好。各家各皆以迎娶陈氏女为荣。纵使陈珪与陈氏所的嫡亲女儿皆名有主或不在适龄,陈氏族中的姑娘们倒是愈发的不愁嫁了。

忙碌之时光少。这一番折腾来,陈氏也就忘了心忧嗣之事。无心柳柳成荫,到了来年五月份时,□□嫁妆预备妥当,陈氏缓过神来掐指一算,才想起自己的月信竟迟了一个月没来。

冯氏闻言,自然满答应。

太皇太后乃当今之祖母,先朝武威大将军之嫡女。十六岁时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父亲许给他的得意心腹徒辕——便是后来的太、祖皇帝了。

陈氏欣喜若狂,忙的请郎中诊脉,果得了喜讯,只说陈氏已有两个月的。陈氏闻听此言,登时喜的无可不可。又怕郎中诊错了脉空喜,一并又请了两位郎中来诊脉,皆是喜脉。彼时阖家腾,尤氏母中年得,暮年得孙,险些笑傻了。忙的施粥舍米,斋僧布,阖家大小皆赏了三个月的月钱以示同喜。

次后众人归家,更衣洗漱,又至上房请安。陈氏少不得同尤老安人提及她央求嫂留意京中俊杰,替大姑娘相看之事。尤老安人亦是满称赞,因命陈氏从公中拨三千两银替大姑娘办嫁妆,并且将她之前收着的大姑娘亲生母亲的嫁妆与陈氏。命陈氏好生打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威武大将军死后,太、祖皇帝便打着替老丈人报仇的名义收揽了威武大将军麾的泰半兵。其后打着老丈人的名号起兵靖难,清君侧。最后清着清着,不知怎么竟把前朝给清没了,他自己黄袍加换了天地。

威武大将军便在此时奉皇命率领朝廷两万大军奔赴各地剿灭叛军。耗费多年几近功成之时,最后却因朝廷宦与藩王相勾结,惨死在自己人的算计中。

陈氏倒也不推辞,既收了东西,再替大姑娘张罗筹办嫁妆时,愈发心周到。倘若是在以前,陈氏见着大笔的银从手中过,必定要贪墨些个才能安心。只她如今嫁妆丰厚,每年只算田庄商铺的息便有一二千两的项,此刻倒是看不上替大姑娘筹办嫁妆的这几两银了。又为了在尤老安人并尤玉跟前儿脸,陈氏也懒得摸狗的行径,只大把的银撒了去,采买回来的东西,不拘家什箱笼,药材香料,瓷古玩,绫罗绸缎,珠翠面,四季衣裳……□□都是如今京中最时兴的样儿。

陈氏冷瞧着族人满奉承与有荣焉的嘚瑟劲儿,不觉想起几年前和离归家时,众人当面背后的言三语四。

至晚间众人回府,陈氏少不得以此卖乖,向尤玉邀功。尤玉不妨陈氏将将加尤家,竟能想着大姑娘的终,心更为念陈氏的慈母怀。动之余,忍不住开许了陈氏诸多好,并将自己的私房梯己主动给陈氏收着。

当今乃少年天,正是羽翼渐丰,意气风发之时。见自己贵为帝王却受人掣肘,登时龙颜大怒,怒不可遏。几次三番同阁大臣们冲突争执,最终却因势单力薄,屡屡风。

太皇太后自幼受父亲耳濡目染,虽为妇人,然其文韬武略,聪明睿智,心果毅,品格端方,言辞举止皆不逊男儿。亦从不行拈酸吃醋之事,每日只顾教养亲理后

陈氏又打发人回娘家报喜。报信的嬷嬷至陈家报了喜,陈老太爷并陈老太太亦觉喜从天降,忙封了上等封赏与来人。又命底人预备安胎养的吃药材送去尤家。冯氏见状,恰好也要同尤家众人商议大姑娘的亲事,索带着众丫鬟婆过府,给陈氏喜。顺便向陈氏提及她替大姑娘相看好的那人家姓甚名谁,门第基如何。

消息一经传开,京中相熟人家皆称赞,只说陈氏果然仁义厚,对待先的孩都能视如己。又说尤家大姑娘好福气,竟得了这么个不在乎银钱,一门心思替她筹算谋划的继母。比亲生母亲也不差了。

其后太、祖皇帝驾崩,彼时尚为皇后的太皇太后辅佐亲继位,史称太宗皇帝。太宗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其后励图治,休养生息,任用贤能,劝课农桑,举措尽皆明主所为。怎能天妒英才,太宗皇帝登基不过数载,便英年早逝。只留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儿。

其后幼主渐渐成,加冠成婚,那些个手握重权的阁大臣们却不愿就此放手中的权力,明里暗里的阻拦当今亲政。彼时君臣之间明争暗斗,朝堂气氛剑弩张。

莫耽搁了这一件。好不好的,也系到人家的终。便是外的人见了,不说你是没工夫替她相看,倒像是你这个当继母的,里没人,见她不是亲生的,就懒怠教似的。再有那一起黑了心肝烂了肺的小人,背后说一些有的没的,你便是浑是嘴,也掰扯不轻了。届时闹得夫妻离心就不好了。”

彼时正值先朝末年,因末帝昏愦残暴,倒行逆施,只顾、乐,不理朝政。朝中党派林立,宦官专权,皆以倾轧权为要事,而弃社稷万民于不顾。致使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官民反之事此起彼伏,各地藩王豪趁势割据,浑摸鱼招兵买,以期颠覆朝廷,改天换日。天形势愈发混

太皇太后一面教导当今圣上帝王之制衡之术隐忍之法,一面在朝中不断斡旋争取四王八公十六侯等功勋老臣们的支持。历时几年,终久铲除了阁势力,辅佐当今亲政收权。

看当今胜券在握,太皇太后又急勇退,每日闲居寿康,只知拾草,孙,教导曾太孙,并不主动过问朝政之事。然太皇太后越是如此淡漠权势,当今越是信服太皇太后的教导。每重大举措或重要任命,莫不事先征求太皇太后的建议。即便是朝政繁忙空闲。仍不忘每隔三日摆驾寿康和寿宁给皇祖母和母后请安。

太皇太后亦因此涨船,被封为后。因跟随太、祖皇帝起事的兵至少有三分之一为威武大将军麾,太皇太后又是威武大将军的嫡女,且跟随太、祖皇帝秣兵厉,征战多年,在军中威信颇。纵使太、祖皇帝登基后不断幸新晋妃嫔,后亦无人敢掠皇后锋芒。

当今事亲至孝,且又重重义,如今太皇太后已薨,纵使是年事已寿终正寝,是喜丧。然当今悲恸之,仍不能稍减。虽碍于规祖制,又有百官苦苦谏劝“国不可一日无君,为江山社稷计,恳请圣人稍减哀戚”,因而不能如寻常百姓之家,替祖母守孝三年。然当今亦未遵循“凡帝王守丧一日代期年,故守灵二十七日”之旧例,力排众议为太皇太后茹素吃斋,守制三个月。

倘或换个浅且小家气的后娘,张罗筹办嫁妆时只顾全了面儿却不,或者再狠了心连面都不顾,只是上其手从中贪墨的,大姑娘也只得忍着罢了。

陈氏听了这话,因笑:“我何尝不是这么想的。只是妈和嫂是知我的。早几年在家守制,既不来往际,也不认得什么人。如今虽是了尤家的门儿,却无诰命在。谁家有息上的小后生,我更是全然不知。我们家那位老太太更别提了。只求嫂平日里请席吃酒时,多替我留心留心。”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